当前位置: 我的钢铁网  >  镍铬不锈钢  >  基础知识 > 正文

Mysteel:储能电池之储能产业发展的政策介绍(一)

摘要:近年来国家出台多项利好政策,刺激储能产业发展,目前抽水蓄能占据接近90%的储能市场,而电化学储能不到10%,未来发展空间还很大,当前锂电池和铁铬电池、钒电池、钠电池等储能电池,是市场上应用最广泛和最有潜力的电化学储能方式,而锂电池随着锂原料价格的持续攀升,国内厂商面临原料卡脖子的困境,我国钒储量丰富,铁铬原料成本低廉,钒电池和铁铬电池等液流电池,成为市场最看好的储能方式之一,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液流电池的成本,有望随着大规模的应用而快速下降。

一、储能产业发展相关政策

1.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

2021年7月1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努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是国家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抽水蓄能和新型储能是支撑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技术和基 础装备,对推动能源绿色转型、应对极端事件、保障能源安全、促进能源高质量发 展、支撑应对气候变化目标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结合系统实际需求,布局一批配置储能 的系统友好型新能源电站项目,通过储能协同优化运行保障新能源高效消纳利用, 为电力系统提供容量支撑及一定调峰能力。充分发挥大规模新型储能的作用,推动 多能互补发展,规划建设跨区输送的大型清洁能源基地,提升外送通道利用率和通 道可再生能源电量占比。

到2025年,实现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新型储能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核心技术装备自主可控水平大幅提升,在高安全、低成本、高可靠、长寿命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标准体系基本完善,产业体系日趋完备,市场环境和商业模式基本成熟,装机规模达3000万千瓦以上。新型储能在推动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发挥显著作用。到2030年,实现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新型储能核心技术装备自主可控,技术创新和产业水平稳居全球前列,标准体系、市场机制、商业模式成熟健全,与电力系统各环节深度融合发展,装机规模基本满足新型电力系统相应需求。新型储能成为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支撑之一。

坚持储能技术多元化,推动锂离子电池等相对成熟新型储能技 术成本持续下降和商业化规模应用,实现压缩空气、液流电池等长时储能技术进入 商业化发展初期,加快飞轮储能、钠离子电池等技术开展规模化试验示范,以需求 为导向,探索开展储氢、储热及其他创新储能技术的研究和示范应用。

二、储能产业安全方面的政策

1. 储能安全现状

作为提升能源电力系统调节能力的重要手段,以及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重要技术支撑,储能技术近年来不断成熟,成本快速下降,应用场景范围逐年扩大。但与此同时,储能电站建设运营不规范、安全管理机制不健全、安全预警和处理能力较弱、锂电池火灾处置难等问题也逐渐显现,近年来备受社会关注。

当前,储能装机规模增长迅猛。根据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委会、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全球储能数据库的不完全统计,截至去年底,我国已投运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达4574万千瓦,同比增长29%。

与此同时,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2021年4月发布的《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2021》预测,2025年中国储能市场规模保守场景下将达3550万千瓦,理想场景下将达5590万千瓦。这意味着,2022-2025年,储能将保持年均72%以上的复合增长率。

政策利好下,自去年以来,以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国家电投为代表的央企等纷纷规划布局储能产业,储能市场加速升温。然而,近年来国内外储能电站爆炸事故频发,不仅制约了储能规模化发展,更加剧了社会公众对储能安全的质疑。

去年4月,北京大红门光储充一体化项目爆炸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引发社会高度关注。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去年8月24日联合发布《电化学储能电站安全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加强电化学储能电站安全管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进一步推进我国储能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2. 影响储能电池安全的因素

目前储能设施不安全以及技术标准不完善,是导致储能频发各类事故的主要原因。针对设施安全性问题,天能控股集团董事长张天任表示,当前各地纷纷出台新能源配套储能政策,部分储能技术操作、产品生产并不规范的企业受政策和补贴吸引进入储能行业,用户难以辨识各种储能技术和产品优劣,往往将价格作为选择储能系统的标准。缺乏安全保障,容易造成储能爆炸等事故,不利于储能产业良性发展。

有业内人士分析称,储能电站发生火灾等事故的过程,涉及储能电站设备选型、系统集成、安装调试、运行维护、设施报废等全寿命周期的每个环节,牵一发而动全身。对此,乐山太阳能研究院院长姜希猛指出,若其中任何一个电芯出现安全问题,在没有严密安全防护措施的情况下,都可能引起系统的连锁反应,造成爆炸事故。“要保障储能设施安全,避免意外事故发生,就需做好储能电站建设、运行、运维等每个环节的把控。”

“进一步降低储能全生命周期的安全风险,需加快制定出台储能系统安全规范。”张天任表示,储能系统安全是系统工程,建议关注储能系统的全生命周期风险分析和较低风险的控制方法,加强系统设计安全研发。

在进一步推动建立储能设备制造、建设安装、运行监测等环节的技术标准规范方面,姜希猛呼吁,应集中攻克电化学储能电池、储能设备、储能系统集成、检验及建造的标准体系,提高EMS能量管理系统的预警、监管、运维策略及机制。具体到储能系统设备的技术层面,他建议,储能系统制造商应具备从电芯、模块、电池簇到集装箱系统的多级安全保障设计,以确保为用户提供安全、可靠的储能产品整机方案。

三、2021年政策汇总

资讯编辑:汪奇 17011961024
资讯监督:王崇锋 15721473717
资讯投诉:陈杰 021-26093100